当国产工业软件遭遇国际巨头垄断,我们如何突围?
在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工业软件被誉为“制造业的大脑”。长期以来,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,核心技术受制于人,成为制约“中国智造”升级的隐痛。面对这一困局,山东山大华天软件有限公司强劲驱动智慧科技未来蓝图,以自主创新为矛,以生态构建为盾,在工业软件领域开辟出一条突围之路。
1. 核心技术如何打破“卡脖子”困局?

工业软件的核心在于底层技术。过去,国内企业依赖国外CAD(计算机辅助设计)软件,不仅成本高昂,数据安全也面临风险。华天软件深耕三维CAD技术,推出完全自主的CrownCAD,成为国内首款基于云架构的三维设计平台。其自主研发的几何建模引擎DGM和约束求解器,支持私有云、公有云部署,从设计到生产全流程实现数据闭环,用户可在线协作、实时修改,效率提升30%以上。
案例支撑:中国航天某型号火箭设计曾依赖国外软件,打开8万个零部件的12G模型需1.5小时。引入华天软件的SView三维轻量化浏览器后,模型加载时间缩短至10分钟,并可实现15帧/秒的动态拆解,助力航天装备设计效率提升60%。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超大数模处理难题,更打破了国外软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壁垒。
2. 工业软件如何赋能制造业“数智化”转型?

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离不开全生命周期管理。华天软件构建了覆盖PLM(产品生命周期管理)、CAPP(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)、MES(制造执行系统)的一体化平台。以汽车行业为例,其PLM系统Inforcenter帮助广汽研究院实现从设计到工艺的协同管理,将新车研发周期从24个月压缩至18个月,研发成本降低20%。
案例支撑:在济阳升降机械产业集群,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设计能力不足的问题。华天软件打造的“济阳智造”云平台,通过3D模型在线展示、设计众包等功能,帮助企业快速完成复杂结构设计。一家本地企业借助该平台,仅用3个月便推出新型液压升降机,产品性能指标提升15%,市场占有率增长30%。这一模式未来将扩展为“济南智造”,赋能更多区域产业升级。
3. 生态合作如何构建国产软件新格局?
单打独斗难以撼动国际巨头。华天软件通过产学研用协同与国际化布局双轮驱动,构建开放生态。与清华大学、山东大学等高校联合攻关PLM关键技术,承担近十项国家级课题;同时与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共建“数字化工厂实验室”,引入工业4.0先进经验,反向输出自主技术至德、法等国。
案例支撑:在半导体制造领域,华天软件与三安光电合作开发碳化硅器件应用方案。其基于SiC的电压暂降治理设备,响应速度≤2ms,保障芯片生产线的“零断电”运行,避免千万元级晶圆报废风险。这一技术已应用于重庆8英寸碳化硅芯片产线,推动国产半导体设备良率提升12%。
突围之路:从技术自强到生态共赢
国产工业软件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。山东山大华天软件有限公司强劲驱动智慧科技未来蓝图的实践表明:
企业应聚焦细分领域,以“单点突破”带动全局创新;
行业需建立标准协同体系,例如推动CAD与PLM数据接口统一;
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,通过政策引导形成“国产替代”示范效应。
未来,随着5G、AI与工业软件的深度融合,中国智能制造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。唯有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举,方能在这场“工业大脑”的争夺战中,书写属于中国的新篇章。
--